top of page

张全 副教授   E-mail: quanzhang@zjut.edu.cn

                                                                           浙江工业大学学士、博士

                                                                           浙江大学博士后

                                                                           浙江省151第三层次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

                                                                           美国休斯敦大学交流学者

                                                                           浙江省新苗计划、浙江省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暴露与健康风险 

        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科技部973等课题。已接受或发表SCI论文40余篇,6篇发表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1篇研究论文曾入选环境与生态领域ESI高被引论文,另参编美国化学会(ACS)专著一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2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成绩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内容:

(1)在暴露效应评价方面,发现了多种环境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的效应与作用机制:完善了核受体介导的新型工业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筛选模型和人工智能预测平台。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有机磷阻燃剂(OPFRs)雌激素(ER)、甲状腺激素(TR)、皮质类激素受体(GR和MR)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其阈值;首次揭示短链氯化石蜡(SCCPs)通过ER受体途径和非受体途径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2)在暴露风险评估方面,主要围绕新型烟碱类农药开展系列工作:率先提出新型烟碱类农药整合暴露评估的新方法,并且利用此方法,比较了中、美果蔬中新型烟碱类农药的残留特征,甄别了目前新型烟碱类农药人群主要暴露途径,发展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随机采样风险评估模型,开展了学龄儿童新型烟碱类农药饮食暴露风险研究工作。

 

世界八国新型烟碱类农药吸入与摄入整合暴露评估

                                                                                      南开大学博士

                                                                                      阿尔伯塔大学交流

                                                                                      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有机污染的环境和人体行为
 

        

 

 

 

 

         

        随着发达国家逐渐限制和停止了全氟代烷基化物(PFASs)的生成和使用,全氟代烷基化物在我国的产量逐年增加。首次研究了此类物质在我国的合成工艺以及直链和支链PFASs异构体在生产排放源周围环境中的迁移传输规律。此研究结果可为更科学地评估我国普通人群对PFASs的暴露来源提供支持。首次研究了PFASs及其典型异构体在血浆与血细胞间的分配行为和分布特征。相关成果有助于将来更准确地设计PFASs的人体血液检测分析实验和掌握PFASs在人体内的分布、积累、和代谢等行为。PFASs进入到自然水体后,其向大气的迁移能力在不同的同系物之间存在差异。研究发现:PFASs的碳链越长,其水气传输能力越差,且直链PFASs的水气传输能力强于支链PFASs。此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掌握PFASs及其异构体在全球水汽循环中的环境行为,以及更科学地进行环境中PFASs的长距离迁移风险评估。此外,还首次报道了我国大型流域(辽河和太湖流域)的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双酚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在沉积物与表层水中的分配系数。以上结果为评估我国普通人群对双酚类化合物的暴露风险提供数据支持,并且有助于掌握双酚类化合物在水相中长距离迁移能力差异。

金航标 校聘副教授   E-mail: hangbiao@zjut.edu.cn

       长期从事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和人体中的污染特征和迁移转化研究。近年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等国际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逾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上共发表论文5篇。主要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陈源琛 师资博士后 E-mail: chenyuanchen1988@zjut.edu.cn

北京大学, 环境地理学,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的研究

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一作及通讯作者文章8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研究方向: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污染物迁移、分布及暴露风险评价

 

 

       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其中主持在研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一项中国博士基金面上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及创新点如下: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工业及机动车的排放导致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大气颗粒物(PMs,包括PM2.5和PM10)、臭氧(O3)、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污染物的大量直接燃烧排放和二次生成造成了大气复杂的污染状况,并且危害人群健康。长期的高浓度暴露会引起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人群健康风险。研究揭示了浙江省区域的空气污染状况及分析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对比中国北方区域的污染,虽然PM及SO2污染浓度及健康风险相对较低,但是O3和NOx的污染在浙江省范围较为严重,尤其是夏季;从季节及24小时时间尺度上阐述了污染物与污染物、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影响关系;提供了浙江省大气污染的空间及时间尺度上的污染特点,为政府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及有可能的措施。

加拿大女王大学( Queen’s University),化学工程,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士


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及废水减毒过程中相关微生物分析。
 

岳思青 讲师 E-mail: yuesiqing@zjut.edu.cn

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基于代谢表型和肠道菌群改变的雌激素样农药对青春期雄鼠生殖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青年基金;编号:21707121 起止时间: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项目研究。已在包括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在内的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

1.结合毒性鉴别评价(TIE)和效应导向分析(EDA)两种技术,采用多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识别水中主要致毒的污染成分。

2.结合肠道元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采用整体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幼鼠对手性农药如甲霜灵各异构体应答的代谢指纹图谱,推断甲霜灵的选择性代谢差异对肠道菌群的干扰而导致宿主代谢表型改变的潜在机制。

3.结合肠道菌群基因组测序和不良健康效应评价,研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宿主不良健康效应的性别选择差异。

bottom of page